13771297000

集团信息 分类
开云 开云体育学术年会回顾|分论坛三:传媒文化与媒介哲学

  为主题的分论坛三顺利展开。点评嘉宾分别是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汤筠冰老师和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委副书记、副教授杨鹏老师。本论坛共入围四篇论文,经过作者展示、朋辈互评、老师点评、作者回应等环节,与会的硕博研究生们与同辈作者及老师们展开了充分的交流。入围的四篇论文分别为:

  数字时代的两种“身体”与两种记忆——有关大学生亲密关系中“媒介记忆”与“头脑记忆”的扎根研究

  此文作者黄皓宇通过梳理媒介型构、集群、行动网络等概念的生成还原媒介化理论发展的路径。研究发现,可以从这些相关概念中总结出三个要点——异质性、生成性和镶嵌性。异质性强调三个理论的关注对象都是行动者,但不只是人的行动者,可以是物的行动者、技术的行动者等非人行动者,异质行动是通过关系的联结进行实践的。非人行动者的连接是一个动态生成性的过程,为此,德勒兹也划分出了型构网络,“辖域化”和“解辖域化”强调了动态的生成性过程。镶嵌性则是强调逻辑演变是可以不断区分的。最后,作者认为媒介化为研究者提供了一个从动态过程和关系网络来探查社会变迁的详尽方法,既可以探查同样的社会型构在不同社会、不同历史阶段发生了怎么样的变迁,又可以探究不同型构在历史阶段的演进。作者认为,通过行动过程的联结,我们就可以搭建起宏观、中观和微观的层次,从而和传统的理论对话。

  在互评阶段,李羽同学认为这篇论文对媒介化研究文献的把握是比较扎实的,建议可以增加相关论文案例或者社会实践案例来辅助概念的呈现。谢乐滋同学关注到文章中对夏瓦《文化与社会对媒介化》的引用,建议本文可以补充对媒介逻辑的批判思考,并提问从关系和过程的角度定义媒介是否会将媒介进一步泛化。王家东同学提问媒介化理论的本体论如何发生、转向何处,期待作者关照宏观理论带来的方法论启示。

  汤筠冰老师肯定了这篇论文的写作规范和行文逻辑,赞同本文关于异质性、生成性、镶嵌性特征的总结。不过,汤老师认为在科学技术无法脱离人类社会和自然的情况下,本文提及的形塑力、媒介世界是否就能代表传播型构的演进谱系,值得商榷。汤老师还提出,如果本文能将论证从技术媒介拓展到ANT、STS所包含的广域探讨,文章结论将会更有力度。

  杨鹏老师认为这篇文章非常下功夫,显示出黄同学相当扎实的理论素养。本文对于媒介化以及相关的重要概念的梳理和分析是很有价值的,但是关于核心问题的展开尚不够充分。建议在行文上体现侧重点,并在语言表述上尽量做到明白晓畅。

  开云体育 开云官网

  关于以上评价,黄皓宇回答,自己也觉得媒介化理论是相对庞大的,目前理论和操作化的逻辑也都比较晦涩,文章触角太多;希望可以在知识谱系上做一个更深刻的拓展,选择其中的一两个点深入探讨。

  论文 《社交媒体的集体记忆设置—— 基于“#南京大屠#”微博线)的研究》

  本文作者李羽依据记忆设置理论,通过对“南京大屠”微博话题的分析,探究南京大屠集体记忆在社交媒体中是否得到有效传承,国人对于中日关系的认知是否已经陷入一种非理性的情感或极端民族主义的漩涡当中。研究发现,在记忆议程方面,转发仪式议程是占比最高的核心议程,史料传播占比第二,关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遇难同胞纪念馆的议程占比是最小的。在日本右翼议题中,媒体议程和意见领袖议程是相互设置的。在民间记忆议程中,媒体议程又设置了意见领袖的议程。研究发现传播内容上存在着一些严重同质化、程式化的特征,缺乏深度讨论。在这个过程中,意见领袖和普通网民的对日负面情绪变得更加强烈了。总的来说,本文认为如何培养公众“重返理性”的对日认知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

  黄皓宇认为这是一个十分完整的研究,建议结合时间节点梳理记忆议程。谢乐滋认为本文对记忆设置的六个议程划分依据不够清晰,部分议程有重合。王家东认为关于南京大屠的集体记忆或许本来就带有同质化的问题,也天然包含对日负面情绪,这两个倾向似乎不是微博议程设置所独有的,在体现社交媒体平台记忆设置的独特性上似乎不够有说服力。

  汤筠冰老师认为本文流畅完善,体现了在地性的集体记忆和民族情感,建议结论部分可以增加对理性媒介价值的提倡,以及如何安置集体记忆、推进代际传播的建设性思考,这也是定量研究最终结论的应有之义。杨鹏老师认为本文在媒介史梳理上内容扎实,但在理论框架上或许可以不限于议程设置,也可以考虑效果研究(相关公共事务的影响);在论文之外,杨老师还建议可以思考微博平台和其他传播渠道有何差异、对民族情感的传承有何意义,以及个人记忆图景和集体记忆图景的关联。

  李羽认同自己在归纳议程类别上存在较强的主观性,不够严谨,将继续改进。对于结尾的建设性思考部分,李羽提出了创建线上哀悼空间的例子,但承认目前讨论度不足。

  论文 《数字时代的两种“身体”与两种记忆——有关大学生亲密关系中“媒介记忆”与“头脑记忆”的扎根研究》

  本文作者谢乐滋采取了将媒介物及其上所承载的记忆主体化的视角,从亲密关系终结这一场景入手,运用扎根的方法分析,得出了两方面的结论:第一,媒介记忆基于自身四方面的特征,可以被认为具有独立于头脑记忆的记忆主体性。第二,媒介记忆会通过六种途径与头脑记忆发生互动,对头脑记忆有着深刻的影响。在完成材料分析之后,本文作者进一步反思,既然媒介记忆可以被看作一个相对独立于头脑记忆的记忆主体,但是伴随着数字媒介不断丰富,作为人类独特且珍贵的体验记忆,它到底是在变得越来越丰富,还是反而走向了匮乏呢?因为人的有限性和脆弱性,连同着头脑记忆,必然伴随着时间流逝而会逐渐消逝的遗憾。其实,这恰恰才是记忆和记得的珍贵之处和美好之处。脱离生物身体而越发能够被多形态,被持久和稳固留着的记忆,是否在脱离身体的同时,也就意味着被遗忘了?

  黄皓宇认为本文对亲密关系的研究梳理较少,建议在整个扎根研究之后可以建立一个理论图式,直观展现理论体系;并提出不同的媒介平台或许有不同的媒介记忆,或许可以在之后的研究中深入探讨。李羽对数字与非数字媒介记忆的区别表达疑惑,建议明确书信、拍立得等记忆载体的界定。王家东赞赏本文对扎根理论的运用。但认为本文对研究发现有主观分析之嫌,建议加强和扎根理论的客观联系。

  汤筠冰老师肯定本文颇具功力,但没有充分显示扎根理论的优势;建议更加清晰地表现题目中三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或者舍去部分概念,突出内在联系。在研究方法层面,汤老师对本文样本的代表性提出质疑。杨鹏老师肯定李本文视角的前沿性和想象力;建议从心理学中的“记忆”概念入手,进一步辨析“媒介记忆”和“媒介记录”,还可以联系人工智能深入探索。

  谢乐滋同学意识到本文理论建构存在不足,目前缺乏对“身体”的界定和分场景讨论,接下来将根据老师同学们提出的概念继续梳理。

  本文作者王家东在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场域中考察各类媒介技术使用情况,对技术赋能的认识论进行批判性思考。本文实证材料主要来自于中部地区某省北部的一个县级融媒体中心,作者今年上半年在这个融媒体中心做了两个月的田野调查,又走访了其他七家融媒体中心做了一些访谈。研究指出,广播电视系统和社交媒体系统存在互嵌关系,社会系统和技术系统也存在互嵌问题。总的来说,本文试图通过田野深描的方法,理解媒介融合,打开技术迷思的黑箱,在基层看到协商的、在地化的组织实践和本土实践。

  黄皓宇认为本文进行了在地化探讨,具有现实价值和意义。李羽认为本文讲出了如今县级融媒体的问题,特别是“一专多能”设备的不匹配。谢乐滋认为本文内容深入,能产生共鸣,但认为本文对“先验的设备”的定义不太清晰。

  汤筠冰老师肯定了本文在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参与式观察,认为研究结论很有价值;但也指出本文关于基础设施的讨论主要集中在硬件上,缺乏软件性的社会元素,建议关于技术赋能”的不仅局限于技术,还要关注人与人、人与物之间复杂的关系网,杨鹏老师指出技术赋能是一个相对宽泛的抽象概念,而县级融媒体是更为具体的工作层面的事务,建议如果在技术赋能的视角下谈论县级融媒体实践,应当更加充分展开其背后的权利资源和权利关系。

  王家东承认自己研究面临的最大挑战是解释在县级融媒体中心这个场域中谈论技术赋能的必要性,目前的研究依然存在遗憾。

  开云体育 开云官网

  最后,主点评嘉宾杨鹏老师对本次分论坛进行总结。杨鹏老师认为“传媒文化与媒介哲学”的议题具有挑战性,肯定了诸位入选者的学术勇气,希望大家能在理论层面不断探索,在新闻传播学科发展的坐标系中找准自己的研究落脚点,并鼓励同学们开放地汲取哲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理论养料进行批判性思考,对接现实社会,解决实际问题。开云 开云体育APP开云 开云体育APP

官方微信 关闭